关于自由  

来源:9999js金沙老品牌发布时间:2021-06-23浏览次数:96

关于自由   徐兆寿


一个人看完《雪国列车》,很沉重。回家的路上一直想到一个词语:自由。路旁那些高耸的建筑物刹那间都变得狰狞可憎,成为精神的对立存在。


从古希腊神话中的宙斯反抗其父亲、普罗米修斯反抗不平等起,西方文化就种下了弑父的种子。荣格、弗雷泽后来发现,这是早期人类共有的一种情结。所以,从欧洲文艺复兴时,西方文化界就一直在一种弑父情绪中颠簸。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尤为甚。尼采杀死上帝和加缪笔下西西弗斯对诸神威权的对抗,以及科学主义、物质主义、后现代主义、后殖民主义等对精神主义和一切权威秩序的对抗乃至杀伐,无不是这一情结的延续。当代,西方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讨论体制、个体、自由、平等的主题。


《雪国列车》讨论的是当代体制与自由的命题。完全的虚构,完全的理念。记得弗洛姆或哪位西马学者曾说,现代社会就是被一架巨大的无人驾驶的机器在控制前奔,但谁也不知前方为坦途还是万丈深渊。每个人都将成为潜在的牺牲品。这部电影似乎讲的就是这个观念。


这部电影由韩国导演奉俊昊执导,可见韩国人在心气上要比中国导演高一些,有世界公民的意识,盖因其小国的文化自信使然。电影发生的时间为2031年,是对今天制度的反思。全球变暖使人类开始寻找解决的方式。这是科学主义的自大所为,结果科学实验失败,导致冰雪覆盖全球,造成地球上绝大部分生命死亡。早在17年前,一个名为维尔福德的科学狂人制造了一列如同诺亚方舟的列车,他成为诺亚一样的先知。这列列车连同了世界上所有的铁路,靠着永动机永不停息地行驶着。人们崇拜他,为他写下赞歌,他也成为上帝一样的存在,让人们感恩。但是,这列车厢的人们有着明显的等级之分,据说这是为了让这列车厢的生态保持平衡而进行的划分。维而福斯与上帝的不同在于,他漠视人类的不平等,漠视最末车厢里人类的种种灾难。他还告诉人们,所有的一切秩序、规则、体制都是因为这列列车从一开始就设计好的,所以每个人都是保持这列列车永远存在的一颗螺丝钉。他要求人们守秩序,并屠杀无辜的平民。必要的时候,他还鼓动人们互相杀戮。他吃的是牛排,但到最末车厢里的人吃的则是工业废料、蟑螂。最有意味的是当英雄柯蒂斯拼尽全力杀到第一车厢时,维而福德告诉他,他原来崇拜的精神领袖吉列姆与维尔福德是同谋者,而他只是接替他们的一个早已预订的人选。他的精神几尽崩溃。柯蒂斯来自最底层,从某种意义上是地狱里的生存者。他是为人类争取自由和火种的普罗米修斯,也是地狱里的西西弗斯。吉列姆拥有圣者的情怀,却生活在地狱里。相反,维尔福德拥有魔鬼的残忍与智力,却掌控着人类的命运。这种颠倒是颇有讽刺意味的。它象征着今天的制度。这是法兰克富学派对西方工业社会的批判观念。


我个人在想,如果将那个工业代表维尔福斯隐去,成为一个戈多一样的存在可能更好。因为一旦隐去,他就会成为一个善者,就可以成为真正的诺亚。但电影改编者显然对人类的信心不足,使他不但存在,还成为一个恶的象征。当然,这也是发生革命和产生英雄的原因所在。他必然要成为一个对立面。魔鬼是一定要推翻的。电影的结尾也很有意味。一方面,英雄死亡,列车爆炸,人类消亡,它预示着如果要摧毁今天的制度,那么人类都是牺牲者,但另一方面,如果列车不毁灭,人类将永远都生活在地狱里,永远没有希望,所以,列车必须是要毁灭的,而幸存者是一个姑娘和一个小男孩,仿佛古代神话中的诺亚一家人,和中国神话中的伏羲女娲,人类又回到了冰川刚刚消融的过去时代。他们的希望是与那只北极熊相依为命。或者说,让北极熊指引他们走出困境。


然而,电影还是留下了巨大的空白。在一个以科学主义主导的社会里,人类的命运还会重复《雪国列车》吗?这是我的疑问。有一点也许很多人没有注意到,即那个女孩。她有超强的感应力。这是女性的特征,同是,也是人类在母系氏族时代先知的表征。所以,让这样一个女孩成为人类的幸存者,应该是有象征意味的。但是,她会走怎样的道路呢?她还要重复人类过去的命运吗?


但无论如何还是要向这样的电影致敬。这是一部存在主义的哲学电影,与那些娱乐电影拉开了距离。它由此让我不得不思考中国文化所探讨的中心是什么。一百年来,我们基本上是西方思维,自由,体制,我们沉陷其中,结果我们忘记了东方的主题。那么,我们古老文化中的自由是什么?我们面临的中心主题又是什么?一样吗?